欢迎访问黑料吃瓜网

10年专注吃瓜

吃瓜质量有保 售后7×24小时服务

24小时咨询热线:4006666666
您的位置:首页>>热心吃瓜>>正文

热心吃瓜

好好吃饭是对袁爷爷最好的怀念往后余生为了袁爷爷也要好好吃饭

发布时间:2025-06-16 点此:19次

  公元2021年5月22日,北京时间13点07分,传说中永无饥饿的彼岸,迎来了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老人。

  他立志学农的原因,也特别呆萌:1936年某天,在湖北汉口读小学一年级的他,参加学校郊游,来到一处私家花园。

  看到满树红艳艳的桃子、架上垂下来一串串葡萄,爱吃水果和甜食的袁隆平小朋友,一下确定了自己的志向。

  他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电影《摩登时代》,那个小胡子流浪汉的梦:在庄园洋房里,伸手到窗外摘下水果就吃,母牛牵过来挤奶就喝,哇,好美。

  那时袁家在南京,他正为19岁的儿子隆平谋划着美好未来:考个南京的重点大学,升官发财,光宗耀祖吧。

  有人看见他在南岸,捧着一包炒花生米边走边吃,也有人看过他在北碚小摊前扒拉一碗担担面。不过,他更多还是出现在图书馆和田间地头,精神食粮,和其中变化出的物质食粮,是他真正的天地。

  为了省粮食,大家想办法做“双蒸饭”,米饭蒸好加小苏打再蒸一遍,米粒能膨胀一半,可吃下去饿得更快!

  面对这一红一白,袁老师跟同事聊起了自己最爱吃的麻婆豆腐和鱼香肉丝,两个人越聊越饿、越聊越馋,竟把这两盆吃了个精光。

  不知他用了什么活色生香的语言形容这两道菜,大概他当时一定沉浸于脑海中的香辣,让人相信连木盆都会好吃。

  于是,他的爱情来了:在大家的撮合下,附近农技站的女干部邓则,与这位除了不修边幅,哪里都光芒闪烁的袁老师谈起了恋爱。

  也许在那个年代,属于他们最大的浪漫,就是在职工篮球赛上,袁老师一把拉住邓则:别打啦,我们先去领证,这个比较重要!

  还是60年代,在实验屡次失败下,袁隆平背上了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,带两名学生前往广东、云南、海南等地育种。

  没想到在海南遭遇地震,师生三人舍命护住稻种,食粮却全毁了。没办法,只能吃香蕉充饥,足足吃了四个月,都吃伤了。

  不过,爱吃的人绝不会就此躺平,当时袁隆平发明了一道奇菜:酱油炒木棉花。世上靠吃木棉花成功的科研成果,大概也只有杂交水稻了吧。

  1975年,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制成功,1981年,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发明人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例。

  由于劳累和不规律饮食,袁爷爷患上了神经性胃肠疾病,疼起来连水都不想喝。不过,他后来发现了两种止痛良方:

  此后,他依然为中国人的饭碗操心,不断试验产量更高、更美味的新品种水稻,把专利交给国家,也传授给前来学习的外国友人。

  曾有一位外国学生,天天上课都超开心。因为在他的国家,大米全靠进口,每次课上试吃米饭,都打了一次奢侈的牙祭。

  非洲朋友叫他“father”,有人预估他身价过千亿,可他还是只穿最便宜的衬衫和皮鞋,领带在地摊上买,也还爱吃最普通的东西。

  有一次老两口在香港,袁老想给老伴买只手表,进店一看,太贵了,赶紧出来,可又觉得有点歉疚,只好剥了一块山楂片喂给她。

  作为祖籍江西、身在湖南的嗦粉达人,每天早饭最爱的就是米粉,当然还有杂粮粥、粽子和鸡蛋,还是那些朴实却有用的营养。

  爱打麻将、爱打排球,偶尔也会为了一些小事开心,比如看到超市米价,开心地溜达着离开。毕竟他的超级稻,味道可不输80块一斤的日本进口米呢!

  最终,他缓慢的脚步停在了科研一线。长沙全城的菊花一夜断货,而在他离世的医院门口,除了鲜花,还有三束水稻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相关推荐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24小时咨询热线:

4006666666

微信咨询
红领巾黑料网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