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6-16 点此:12次
袁老灵车缓缓驶出长沙湘雅医院,道路两边聚满了自发前来送行的老百姓,发自肺腑的“袁爷爷一路走好”,声声不绝,还有很多人追着灵车跑。
这种令人动容的场面已经很久不见了。上一次是什么时候?很可能是45年前,北京长安街上送别周总理;再或者,是24年前,大家送别小平吧。
一个人,能像袁老这样享寿91,身后还有如此哀荣,得到老百姓如此质朴、真挚的感念,不虚此生,不愧“伟大”。
实事求是地说,我对袁老了解非常少,也不太清楚他的生平事迹和。这里只能说一点个人的记忆和理解。
最关键的是,我认为他的伟大离不开“饥饿”两个字,理解了它,也就理解了送别的道路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,特别是老一辈人的眼泪。
虽然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了,但是中国人能吃饱饭,其实也就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。以我们家个体的记忆来说吧。
她十几岁之前,一直都是半饥半饱。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,有一天路过一条村巷,看到村子里某家的一个小男娃坐在门槛上,正在大口大口地啃一块玉米饼。她站在边上看了很久,自己太饿了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。
她说,她一辈子都忘不掉那块玉米饼。以至于后来条件好了,对玉米做的饼、馍馍、馒头之类的东西都有了一种执念,每过一段时间就要做点吃的。看到她的孙子一碗饭吃不完了,她都不舍得倒掉,自己一口一口扒完。
即使是到了我出生的八十年代,虽然大部分地方可以吃饱了,但其实还是吃的小心翼翼,吃的精打细算。
在我的记忆里,我外婆家的村子就属于人多地少,娶媳妇很困难的。即使到了九十年代,到外婆家玩,只要多住了几天,他们就得去邻居家借粮食。
这批粮票我一直收藏着。此前我一直以为,粮票进入历史是在八十年代末。刚才查了一下,才发现是1993年。
此前我说能吃饱饭也就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,很多人质疑“根本不是这么回事,我就没有挨过饿,我们那里六七十年代就可以吃的很好了”。负责任地说,四十多年前就能吃的很饱,吃的很好,那绝对是少数。
翻过八十年代、九十年代的报纸,一亩田打多少谷子,今年会不会缺粮,家里够不够吃,要不要多种点豆红薯做补充,很长时间都是我们那农村人最关心的事。
毫不夸张地说,只要遇到饥荒了,一百斤苞米谷换一个大姑娘,为了一口饭一家人互相捅刀子,易子而食、偷盗、抢劫,屡见不鲜。
我喜欢看历史书、档案,也早就发现,每一次史书上、档案上出现“大荒”“浮肿”“青黄不接”“干旱”这些字眼,深究下去,一定都会有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。
在上世纪某年,河南某地发生饥荒。村子里有一个妈妈偷偷藏了几斤面粉。有一天她看到自家女儿实在是太饿了,于是就和上榆树叶子做了一锅汤。
但是老一辈人不一样,他们一般都会吃的干干净净,一粒米不剩。就是因为早年匮乏、饥饿让他们记忆太深刻了,成了习惯。
是想说:对吃饱饭的渴求,对饥饿的恐惧,是很多老一辈人入骨的记忆,甚至于成了一种集体的潜意识。在中国谁解决了饥饿,谁就是民族英雄。是真正的国之栋梁,国士无双。
而是中国人摆脱饥饿阴影,可以从容做其他事业的一块基石。不明白这一点,就不会懂得袁老和他的团队的伟大。
一切为了中国人吃饱饭的,那些致力于改革开放、市场化、制度安排的政治家,做化肥、种植技术、机械化,以及成千上万为粮而奋斗的人。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,感恩,铭记。
在现实里,我们现在看到的景象是。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人来说,早就不再是吃饱了的问题,而是吃肉连精的(瘦肉)都懒得看了。
00后、10后呢?甚至连米饭都不怎么吃了,各种牛奶面包零食,五花八门,早就不知道饥饿为何物。
而且可能真的是因为吃饱了,物质丰裕了,没有物质匮乏的记忆。走到大学食堂里、饭店里,一口没吃的青菜、白花花的米饭,倒在回收塑料桶里,是很常见,也是让人难过的景象。
这两年,每一次看到前辈离去,心里都颇有感触。我就会想,为什么那些老一辈的人离开,往往会引发群体性的追悼?
为什么大家会频频用“国士无双”来悼念他们。为什么那些悼念的人里,有很多甚至与逝者素不相识,对他们的专业成就也并没有多大了解,比如我?为什么会这样?
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,大多数时候置身事外,随波逐流。但是总有那么些人,比如袁老,还有同一天去世的吴孟超,看他们的故事,一生中的常态是:会为了国,为了事业,苟利国家生死以,弃儿女情长于不顾。
实事求是地说,他们那几代人,当年投身一项事业的时候,在世界范围内,水平未必高,在个人智力也未必强,在物质条件上更是不堪。许多人,投身一项事业,也未必就是主动的,是毫无怨言,是没有忐忑不安的。
但只要国家需要了,这个任务派到你身上了,他们就能扛下。而且还偏偏就能心生一种“老子就要干出个结果”来的坚忍和孤勇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不废话,就是干,干到死。大浪淘沙,很多人就是凭着这一股精神气走到了人生的顶点。成就国家,也成就事业,也成就了自己。
也就是说,大家的哀念里,其实有很大一部分,是在怀念那逝去的、淡漠的家国理想,是那种为了一项事业牺牲奉献,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。
我们现在许多时候,承平日久,大家想的也更多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是明天的升职加薪老婆热炕头,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
当然,很难说,这种“小我”就是错的。这里想强调的是,无论如何,我们都要知道,我们能过上“小我”的日子,是离不开像袁老这样前人打下的基础、栽下的树。
于民族,最近几天因他去世而涌动的如潮追念、感恩,也正可说明,我们民族也是一个懂得感恩、铭记功勋者,这是袁老之幸,也是我们民族之幸。
你家老一辈人,比如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向你讲过“饥饿”的记忆吗?有哪些故事让你印象深刻。欢迎留言聊一聊。
相关推荐